《抗日军政大学校歌》——凝聚民族力量的抗战强音

 人参与 | 时间:2024-03-29 04:03:14

原标题:《抗日军政大学校歌》——凝聚民族力量的抗日抗战强音

扫一扫  听国防大学毕业学员唱响校歌

“黄河之滨,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军政子孙。人类解放,大学的抗倾城嫡女:误惹冷情大将军救国的校歌责任,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……”

这首展现中华儿女顽强抗敌的凝聚《抗日军政大学校歌》,创作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,民族曾风靡于延安以及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,力量极大鼓舞了抗战军民士气,战强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抗日抗战强音。

校歌,军政是大学的抗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她凝结着办学育人者的校歌理念、使命和愿景,凝聚又反映受教育者的民族感悟、追求和成长的力量心声。当我们唱起这支以学报国的精神赞歌,一腔爱国心、倾城嫡女:误惹冷情大将军报国情、强国志便油然而生。

抗大的前身,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,随中央红军长征时改称“干部团”。红军到达陕北后,干部团和陕北红军学校合并,组成“中国工农红军学校”,后改称“西北抗日红军大学”。1937年1月,红军大学第一期随中共中央迁址延安,改为“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”(简称“抗大”)。

七七事变后,抗战全面爆发。“学好本领,好上前线去!”成为抗大学子的共同心声。当时,学员们以窑洞为教室、石头砖块为桌椅,在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”的教育方针和“团结、紧张、严肃、活泼”校训的熏陶下,白天苦练杀敌技能,晚上伏案苦读。

为激励学员努力学习、肩负起抗日救国的责任,毛泽东指示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凯丰为抗大谱写新的校歌。凯丰受领任务后,深感责任重大。日暮时分,他望着黄土高原苍茫沟壑间随风招展的抗大校旗,看着那一张张斗志昂扬的青春面庞,听着汹涌激越的母亲河发出的咆哮,心潮澎湃,百感交集。沉沉群山,寂寂深夜,思考愈深,笔端愈沉。一首从心灵深处流淌出的歌词很快在凯丰的笔尖汩汩而出……字里行间,抒不完的是对抗大师生血浓于水的情感,道不尽的是对抗战必胜的信心,满腔家国情怀铺陈作品的底色。毛泽东审阅歌词时称赞,“写得不错,完全符合抗大的办学方针”。随后,凯丰把歌词交给了刚来到延安、参加筹建鲁迅艺术学院的青年作曲家吕骥。

“词写得很深情、细致,立足点很高,看得很远,且有鲜明的形象……”多年后,吕骥回忆创作过程时说,当时的他激情难抑,想到了横渡黄河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场景。奔腾东去的黄河之水,大浪滔滔,勇往直前,这不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吗?这不就是抗大学员决死抗日的英雄气概吗?一个主旋律在他心中轰然奏响。

谱曲时,吕骥在旋律上力求清新质朴,要让抗大师生,无论是否通晓音律,都能接受、传唱。仅仅用了两天,他就完成了谱曲。《抗日军政大学校歌》由此诞生。

好的音乐,发于情,达于心。《抗日军政大学校歌》的音乐,悦耳且民族性强,节奏流畅,给人以力量。全曲既有一般青年歌曲活泼、富有朝气的特点,又有进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和不断前进的气势,真切表现了抗大官兵蓬勃的青春活力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。

“成曲后,父亲唱给凯丰,他没有提出任何修改意见,立即让父亲把歌谱交给抗大教育长罗瑞卿。在给罗瑞卿唱了一遍后,他什么都没说就把原稿接了过去,也没说什么时候教同学们试唱。不料两天后,父亲就听见同学们在唱这首歌。”吕骥之女吕英亮在回忆文章中描述道。

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,抗大先后成立了14所分校、5所陆军中学,分布于西北、华北、华中的广大地域。此后,从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,到处都飘扬着抗大的战旗、回荡着抗大的校歌。

振奋心灵的字句、饱满宽广的情感、慷慨激越的传唱,《抗日军政大学校歌》是校歌,更是誓词,涌动着炽热情感,承载着丰厚蕴涵。伴着熊熊燃烧的抗日烽火,一批批“劳动者的先锋”舍生忘死、前赴后继。多少热血青年高唱抗大校歌开赴前线奋勇杀敌,上演一幕幕救亡图存的英雄壮举。

时光荏苒,烽火远去。抗大校歌以其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,已经传唱了85个春秋,成为让人民心弦共振的红色经典。为弘扬抗大精神,赓续光荣传统,1989年1月9日,作为抗大传人的国防大学在首届党代表大会上,将《抗日军政大学校歌》正式确定为国防大学校歌。在开学典礼、毕业仪式、出征动员等重要集会场合,这首经典军歌总会被年轻学子们高声唱响。她将鼓舞和激励着全校师生永远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,刻苦学习、不懈奋斗……(■褚振江)

顶: 2138踩: 83